27.2.11

言過其實的《皇上無話兒》

看了《皇上無話兒》,有以下十點分享:

1. 1934年的倫敦是個工業區,空氣污染比今天的香港可能更嚴重,留意戲中建築物的外牆的燻黑程度。

2. U or Non-U English。留意約克公爵夫人第一次與語言治療師見面時的說話,兩位在用詞方面的分別。

3. 喬治五世的造型。我個人覺得與真人十分相似,但我一向認人很差。

4. 喬治五世去世時,愛德華的反應,誇張到令人不能相信他是一名皇室成員。

5. 在BBChttp://www.bbc.co.uk/archive/edward_viii/12937.shtml聽過愛德華八世的讓位廣播,不覺得他有戲中角色的口齒伶俐。

6. 又在BBChttp://www.bbc.co.uk/archive/ww2outbreak/7918.shtml聽過真正的喬治六世向德國宣戰講話,覺得他的口吃仍然頗嚴重,也不明白他怎能以這樣的演講來鼓勵國民。

7. 蟲尾在哈利波特的角色太過入型入格,以至他在戲中演邱吉爾也畏首畏尾似的。

8. 留意愛德華八世在戲中的簽名的像真度。然後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Edward_abdication.png

9. 很不明白國皇讀出廣播後,大家對他說「恭喜」是甚麼意思。不要忘記那是一段宣戰廣播,而不是宣佈戰爭完結或者打勝仗。

10. 拍戲就是拍戲,不能對它有太大期望,很多細節與真實不符,外國有很多報紙都已經指出來。男主角也是在演戲,不是在拍紀錄片,多讀一點歷史,你會發現他的錯處。

26.2.11

四個裸女打麻雀 (轉載)



這幅叫作《北京2008》的油畫,最近在西方社會以及網路世界引發的口水已經比畫家所用的顏料多出千倍。畫家是劉溢,一個去了加拿大的中國人。有意思的是這張圖名字叫北京2008,畫的卻是四個女人打麻將,其實隱藏著很深的含義在裏面。

正面下方背後有紋身的亞裔女子,是中國。左手打牌打得聚精會神的,是日本。穿著上衣側頭的是美國。躺得很淫蕩的,是俄羅斯。旁邊站著的小女孩,則是臺灣。

中國碰了「東風」,有兩層意思,一是中國借了東風再崛起;二呢,「東風導彈」是中國已經擺在檯面上的有力武器。中國一方面形勢好像不錯,但不知道其他的牌如何,而她又在牌桌下做著小動作。

美國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看著臺灣,表情很耐人尋味,一方面是想從臺灣的表情裏讀懂些什麼,一方面眼神又在給臺灣做暗示。

俄羅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其實不然。一邊腳勾搭著美國,一邊在給中國遞牌,兩國可以說是在暗中互相交換利益。

日本人一本正經看著自己的那副牌,全然不知道別人在做些什麼動作,只顧著打著自己的牌。

臺灣身穿紅肚兜,意思是中華文明的真正繼承者。臺灣一手拿著水果一手拿著水果刀,表情陰鬱而憤恨的看著中國,但沒辦法,他不入局,無論最終誰勝利,他都只能幫別人切水果。

窗外河邊烏雲密佈,暗示海峽兩岸局勢危機,一觸即發。牆上的掛像也很有意思,孫中山的鬍子,蔣介石的光頭,毛澤東的長相。

四個女子的著裝,中國光著上身,下邊一條裙子一條內褲。美國一件外套一件內衣,下身卻光著。俄羅斯只剩一條內褲了。日本已經什麼都不剩了。道盡各國局勢的寫照。美國衣著看上去最整齊,實力也最強大,其他幾人均有點衣不蔽體,但美國貌似光鮮,但卻其實已經暴露了自己的底線,而中國和俄羅斯雖然貌似赤裸,但關鍵陰私卻藏住了。假設這局牌是賭脫衣服的,誰輸了誰脫。

一局牌打下來,中國輸,則淪落到如今俄羅斯的地步(跟蘇聯解體情況相當);美國輸,也會淪落到俄羅斯的地步,俄羅斯再輸,則徹底淪落到一無所有。而日本,其實已經一無所有了;俄羅斯貌似相公在陪打,其實俄羅斯是在和中國換牌,真正陪打的是日本,因為她已經沒東西可輸了,而且一輸就立刻出局。

總結就是,美國最假正經,看上去最光鮮,但其實危機不小,如果打輸這一局,他就得交出霸主的地位。俄羅斯兩邊勾搭,最是陰險狡詐,情況有點類似解放後的中國,一會兒倒向蘇聯一會兒倒向美國,因為自身實力不濟,只能在兩邊搖擺以求得生存和發展。

中國的牌有太多看不見,說明中國隱藏了很多實力?而且桌面下又和俄羅斯在換牌,而美國人卻只能從臺灣的表情上去揣測中國和俄羅斯幹了些什麼。日本人則一無所知,繼續打著自己的牌。

臺灣,冷眼旁觀,桌上這些人在搞什麼她都看見了,心裏也清楚,可是她沒有入局的資格和能力,也沒有說話權,心懷不滿也無濟於事,只能乖乖做丫頭,給勝利者獻上水果。

勝利者應該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產生,這個懸念不大。但要看清楚,美國儘管實力強,但她們玩的是中國麻將,不是西方撲克,按中國人的規矩玩牌,美國人的勝算又有多少?

原文網址: 四個裸女打麻將  寓意非比尋常!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2/19/91-2690269.htm

25.2.11

心物一元

上星期六到中央圖書館聽了日本駐港總領事館和香港圖書館合辦的講座,名為《心物一元──日本宗教建築》,這是《流行文化以外的日本》講座系列的第二講。我當然一心去聽關於日本的宗教建築,結果講者勁到無倫,除了建築之外,講座內容還涉獵大量關於哲學、天文、物理學、宗教甚至化學的資料。我除了對講者知識的廣博感到大開眼界之餘,也對他沉悶的聲線和零分的演講技巧嘆為觀止。

早在講座頭五分鐘,我看見他完全以書面語讀出powerpoint上的文字,便覺得「瀨野」,如果我不是坐在正中央的位置,而左右兩旁都坐滿了人,我應該早就離場。But I am not alone,因為很多人都悶到睡著了。

講者用了差不多八成時間講天主教的聖瑪麗亞大教堂和基督教的光之教堂,剩下佛教的水御堂和龍安寺的石庭只好匆匆帶過。不過這些都是很出名的建築,在網上可以找到大量資料。


以清水混凝土來建築的聖瑪麗亞大教堂內堂,沒有一點修飾,在外來光線照射下,整座教堂似乎變得千變萬化,而且充滿神秘感。以不銹鋼來鋪設的弧形外牆,在一天之中無時無刻不在反映著陽光,讓它看似每個時份也在改變,而當人走來走去地看這建築物的時候,視覺更會與它產生互動,能將一座建築物表現成好像大自然的一份子,可說是巧奪天工。

丹下健三的建築非常講求空間感,而講者不斷重覆的一個要點就是,所謂的空間感,絶對不能用相片去展示,也不是他用語言能夠表達出來的,大家必須要親歷其境,親眼去觀察光線怎樣從外到內影響教堂的莊嚴與神聖,親耳去聆聽從風琴發出的聲響怎樣充滿著整個室內,甚至親身站在那裡成為參與禮拜的一份子,與另外的1999人一同被建築物包圍著,這是唯一能感受空間的方法。

講者將巴黎聖母院和聖瑪麗亞大教堂的鳥瞰圖一同展示出來,如出一轍。從巴黎聖母院的入口望向室內,可以大約估計到建築物的平面,但聖瑪麗亞大教堂的弧形外牆,及室內的景觀都不容易讓人想像到從天上看下來,整座建築物就是一個十字架。如果教堂西面的十字架是讓人看的,我可不可以說這躺在地上的十字架是讓天父看的?

我在網上見到很多人去過聖瑪麗亞大教堂之後,都覺得很amazing。而我覺得amazing的不單止是建築物本身,還有能夠接納這個教堂設計的神父和修女。


創世紀中提到「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一直以來,光就是能量。但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光不但是wave,也是particle,所以我們可以說建築師在設計時考慮到光的影響,也可以說他們以光作為建築材料。

基督教的光之教堂以教堂內的光線見稱,講壇背後那面牆就正好以外來光劃出十字架,有別於一般教堂內,以木製成的十字架。我們肉眼看不到任何建築材料,但其實光正是那份材料。與聖瑪麗亞大教堂相比,光之教堂顯然小很多,講堂最多只能容納一百人。所以要造訪教堂的話,要預早在網上登記。


與光之教堂同樣出自安藤忠雄之手的還有佛教本福寺的水御堂。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橢圓形蓮花池位於本福寺的頂部,池的中間由一條筆直的樓梯切開,通往朱紅色的迴廊。雖然這是一座佛寺,但我忍不住聯想起摩西分紅海。

講者另外展視了兩幅照片,內裡的建築物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都有一條通往nowhere的樓梯。由一樓出發的樓梯,不是通往二樓,而是通往一條堀頭巷。由二樓出發的樓梯,你以為再上會是天台,錯了,上面甚麼都沒有,安藤忠雄幽默地打破理所當然的框架,帶出世上有個概念叫做多此一舉。


最後講解的建築是龍安寺的石庭,由於時間無多,講者只是輕輕帶過。但由於這裡太出名了,連當年英女皇到訪之後都讚不絶口,遊客人數也直線上升,所以要找資料不難,而且我也不止一次在電視看到有關的介紹。這裡最禪的莫過於明明有十五塊石頭,但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看,都只能數到十四塊,總有一塊被隱藏起來。而我最喜歡的就是講者提到整個石庭看起來像一幅山水畫,大石為山,小石為水。而在我看來,它也像有幾滴水滴在池中所造成的漣漪,以石頭來讓人想到水,又美麗又寧靜。

以前從中國文化科學過借景的建築手法,後來到蘇州的園林一遊,便很著迷,有限的園林面積,借來遠處一片山景,豁然開朗。而今次認識到的枯水山,讓我認識到很小的環境同樣可以讓人達到心境平靜。

24.2.11

唔屌唔舒服之左派報紙


花毒

「北韓加強內部管制 防茉莉花革命傳入」

看到這個標題,不禁將「茉莉花」與「椰菜花」聯想起來,情況就像一個雞蟲得知其他嫖客和北姑們最近集體感染性病而自危,鬼叫你平時咁鍾意叫雞仲要唔戴套咩?


23.2.11

因為愛情



主唱:王菲.陳奕迅
作曲:小柯
填詞:小柯

陳:給你一張過去的CD
聽聽那時我們的愛情
有時會突然忘了
我還在愛著你

王:再唱不出這樣的歌曲
聽到都會紅著臉躲避
雖然會經常忘了
我依然愛著你

王:因為愛情 不會輕易悲傷
陳: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王:因為愛情 簡單的生長
陳:依然隨時可以為你瘋狂
王:因為愛情 怎麼會有滄桑
陳:所以我們還是年輕的模樣
王:因為愛情 在那個地方
陳:依然還有人在那裡遊蕩

陳.王:人來人往

王:再唱不出那樣的歌曲
聽到都會紅著臉躲避
雖然會經常忘了

陳.王:我依然愛著你

王:因為愛情 不會輕易悲傷
陳: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王:因為愛情 簡單的生長
陳:依然隨時可以為你瘋狂
王:因為愛情 怎麼會有滄桑
陳:所以我們還是年輕的模樣
王:因為愛情 在那個地方
陳:依然還有人在那裡遊蕩

陳.王:人來人往

陳:給你一張過去的CD
聽聽那時我們的愛情

王:有時會突然忘了

陳.王:我還在愛著你

21.2.11

愛莫能助

昨晚看有線財經台,講到茉莉花革命的始作俑者正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就是因為伯老大開水喉,令到全球通脹,人民才會起義。而美國要勁印銀紙,除了因為金融海嘯,不得不提的還有這個世界警察要支付連年用兵的龐大軍費。看新聞見到利比亞的人民哭著要求外國救援,大喊"President Obama, please help us",就覺得心酸。奧巴馬不是聽不到你們的聲音,但這個窮總統都要看歐盟頭,而歐盟那邊又是有苦自己知

你們阿拉伯國家一個一個的亂起來,奧巴馬幫得了多少個,何妨他自己也很手緊,又要滅赤,有心無力。

這些字數很少的blog本來應該寫在新浪微博,但那邊最近守得很嚴,太多敏感詞了,只好寫在這裡。

咩世界?

唉...我初時以為用坦克車輾死d學生已經夠痴線,估唔到而家狂人出動空軍囉!

20.2.11

革命之浪

我覺得一隻黑天鵝已經出現了,自從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以來,伊朗、埃及、巴林、約旦、阿爾及利亞、也門、利比亞、蘇丹等阿拉伯國家先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政府示威,然後,革命浪潮在昨天來到中國。以我有限的國際視野,我可以數到有理由讓人民站起來反抗的政府還有北韓、津巴布韋、緬甸、古巴、越南、老撾......還有很多國家的政府,不一定要用到徹底地推倒重來的方式來改變現狀,但貪污腐敗、強幹弱枝、用人唯親、黨爭等從中三程度的歷史書就已經讀過的爛政府問題,也絶非喊幾句口號就可以擺平的。

1914年,一位奧地利皇子在波斯尼亞被塞爾維亞族學生槍殺後,一場歷時四年多的世界大戰隨即展開,四年後埋單計數,死傷人數以千萬為單位。幾千萬人的生命,就繫於一個奧利地皇子生命之上。我不是說在皇子被殺之前各國都是一團和氣,絶無恩怨,而是影響深遠的戰爭往往由一個小點出發。

記得去年智利地震,翌日日本氣象廳大為緊張,原因為由智利地震所引發的海嘯經過一日之後抵達日本,並為七個縣造成破壞。拿出世界地圖來看,會驚訝以智利和日本的距離之遠,竟然被一場地震,以一日的時間拉扯起來。當我們每晚從新聞中看到非洲人民為自由、為民主而頭破血流之際,想不到轉眼間,巨浪已經抵達我們的北面。再望多一眼這張地圖,世界不過是一張紙咁大。

非洲這地方,在很多香港人眼中就只有土人,讀書時放完暑假回到學校,見隔離位同學仔膚色黑了很多還會說笑道:「你去咗非洲黎呀?」然後又出現了一時的「歷蘇熱」,全港市民拿個納米尼亞人來開玩笑。我們對非洲的認識不就是有人認為日本婦女還是會每日穿和服出街、中國男人穿衣是一式一樣、還有香港是日本領土一樣程度?一句概括:低能。

北面這陣子可緊張極了,雖然他們對八九年那場風波絶口不提,人民也像陳冠中在《盛世》中所說一樣失憶了,但今次的衝擊來自外面,妳阻也阻不了,而那段似是前世的記憶竟漸漸浮現出來。

王迪詩評日本政府一直否認侵華惡行,就像一個劊子手沒有放下那把刀一樣。一個殺了三十萬人而當沒事發生的民族,總有一天,她會再殺一次。你想想北面的人怎樣看待廿二年前的廣場風波就擔心情況會再一次出現。

香港人似乎還樂於將所有現金轉做人民幣,又將投資都押在國企之上,我就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膽子太小了。

19.2.11

我最喜愛的衰仔

最受歡迎奸角甘麥基





真的十分懷念以前卡通片的地道特色譯名,《忍者小靈精》中主角小靈精、小玲瓏和獅子狗固然討人歡心,連奸角甘麥基和俏皮貓也一樣受歡迎。今次MEDICOM搪膠系列就終於將這位甲賀忍者立體化,配合已推出的小靈精和俏皮貓比例大約只有五吋高,上色和原型製作均見功架,忠實呈現原作中招積笑容,十分適合無奸不歡的M記玩家。(MICC)


售價:$699 
銷售點:超人玩具 
查詢:2366 2688

13.2.11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y Viktor Frankl


連日來我在追看這本書,當我在讀的時候,我幾乎每晚都要說一遍我讀過的部份給身邊人聽,但昨晚我終於看完最後一頁,將書合上後,竟然變得默默無聲。

第一部份是作者自述在集中營的生活,雖然聽過陶國璋教授講過部份內容,但當我親自逐字逐句去閱讀作者的敍述時,還是覺得很震撼。

入營第一日,一班囚犯列隊,逐個走上前被高級獄卒分派到左邊或者右邊,作者就這樣與朋友分開了,到較晚時分,他告訴一個老囚犯,朋友被分派到左手邊。老囚犯指著窗外幾百碼,一間類似工廠的建築物說:「從這裡,你可以看到你的朋友。」作者望出去,只見到一團灰煙升起,他不明白老囚犯所指,老囚犯說了一句:That's where your friend is, floating up to Heaven. 在集中營的生命就是被獄卒的手指輕輕的左搖或者右擺來決定當晚他還能說話,還是已經化作一縷輕煙。生命的無常在於我們以為很重要的生死問題,原來有時只繫於一些隨機的決定,而且這個決定甚至不必出於我們自己。

在集中營的日子,可想而知是不好過的,每一日、每一小時都是痛苦的,唯有明白到受苦的意義的囚犯才可以生存下去。三年多以來,作者見過不少放棄生命的人,就是某一日早上,他們拒絕起床,甚至迫令和喝罵也不能驅使他們改變,然後他們會在口袋最深的位置,掏出一根香煙,點火。在集中營中,一根香煙能夠換一碗熱湯,熱湯又代表能夠抵禦饑餓,所以儲煙的人多,吸煙的人少。吸煙又代表一個囚犯想好好「享受」人生的最後幾個小時,作者觀察到只要生存的意志一旦離開,它很少會再回來,而這些人往往會在四十八小時之內死亡。

每個囚犯每日會分得少量麵包,就怎樣食用這些保命的食物也分成兩派。第一派是剛收到麵包後,就馬上將它塞進口中,這是最能充饑的,也杜絕了遺失或被偷竊的機會。第二派是先吃掉部份,然後將剩餘的放在口袋內。每遇到被獄卒侮辱到體無完膚的時候,就伸手入袋摸一摸那塊已經凍到變硬的麵包來自我安慰。

作者在書中最主要想講的題目就是"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但他在第二部份提到一個故事,就是指用來幫助人類研究肌肉萎縮症的黑猩猩只知道自己每日被人類刺痛,從來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意義。所以當人不知道自己受苦的意義的時候,也未必代表那種痛苦是無意義的,只是當時我們不知道而已,而人應該爭取活到明白意義的那一天。

這本書出版至今已經賣出超過一千二百萬本,翻譯本達24種文字之多,而且一直是很多學院的心理學、哲學、歷史、大屠殺研究等科目的用書。我也是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從陶國璋教授口中得知此書,現在誠意推介給朋友。

如果有一些書,你會在一生之中經常翻閱,和找一、兩頁來閱讀就能推動到對生命的反思,這必然是其中一本。

9.2.11

鐵娘子的造型


微博上很多人說梅麗史翠普的造型如果老一點就更好,但他們是以以上的照片來比較兩位女士,這樣不對,因為在《The Iron Lady》中講述的是戴卓爾夫人在八十年代處理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福克蘭群島戰爭時的故事。所以最好還是找張當年的照片來比較。




這幾張是戴卓爾夫人在位時拍的照片,一看之下就知道拍電影的人比觀眾細心很多。

還有一點,梅麗史翠普拍這張硬照時所擺出的這副表情,和我能夠在Google上找到的大部份戴卓爾夫人照片的神情一致。一個似有話想說,另一個則正在演說。


7.2.11

最怕改壞名

忍不住要插一下將《The King's Speech》譯做《皇上無話兒》那位大佬,我叫他做大佬,因為我第一次見到中文片名時真的說了一句:「嘩,點呀大佬?」。

這完全令我想起《男人那話兒》或者《女人那話兒》,而且英國的King應該稱為國王,中國的帝皇才叫皇上。

我不是硬要說外國的片名改得好,但我認為這確實就如英國人一樣含蓄,他們才不會將片名改成《The King Cannot Speak》!


6.2.11

資訊這東西

梁文道在《書單的無盡壯美》提過一種書單,就是先估計自己的壽命,再跟閱讀速度算一算,就得出一生的讀書總量。如果以我去年的閱讀速度來計算,到我60歲前,我應該還可以閱讀超過一千本書。如果將這個書額分給我有興趣的四個科目,再加一個其他類別,每個科目便可分得二百本的書額。又如果我在選書方面小心一點,我應該至少可以看到40本讓我在該科目上有所進益的書,雖然一切都是純粹估計,但以數字來看似乎很不錯。

雖然如此,當我想到在我歸西之前只能多看一千本書,那會是多麼可惜的事。有太多東西,似乎我是再多活一次都不會夠時間去學。而且,誰能保證我有60歲命呢?除了盡力而為,我不知道還可以說甚麼了。

這個世代所有人都在追逐資訊,而事實亦證明,發生了超過兩星期而又沒有下文的事,就沒有在倉底找出來再評論的必要了。所以莫講話今日有人還在blog中仔細剖析《非誠勿擾》是一件多麼out的事,就連你因為出外旅遊一星期,錯過了朋友在facebook宣佈single的消息,到你回到香港之後,也不好意思找回上星期的status來like吧;何況今日,他和那個很bitchy的女人已經復合了。

這兩天《明報》副刊有幾篇文章都令我想到資訊超載,首先當然是直接說到這個題目的《Hamlet's BlackBerry》的介紹:
哈姆雷特就有一個封套像橡膠泥的硬皮小冊子,他用來記錄每天的生活和思考摘要,到一天結束之時,就像抹掉黑板上的字那樣把摘要抹去,以免自己的記憶超載。

這點太難做到,在我的ipod touch內的備忘錄就被我寫得滿滿的,那些都是我打算在這裡寫篇文章來分享的點子,但原來我根本擠不出時間來寫,這令我覺得很慚愧。

就正如林奕華說:「現在相機太方便,令很多人根本不是在看,而是把風景人物一次過儲起來回家看。這多麼可笑!你人都在那裏,卻在負責蒐集,和download東西一樣罷了,這不就是消費時代的悲哀嗎?You eat more than you could digest,你download了多少東西未睇? 」夠發人深省了吧,還有張曼玉說旅行:「你看過什麼,記得的就是你的;要靠照片才記得的話,那就不是你的。」

我不就是那個猛download而沒時間看的人!

2.2.11

Google Art Project


上星期在辰衝書店看到這本書,喜歡到不得了,一心想買下來,但認為在網上訂購會便宜一點,也不用自己搬回家。

www.bookdepository.co.uk買書是全球免運費的,而且當有折扣時,書價比在香港書店買會平很多。這本《Masterpieces in Detail》,就比辰衝書店賣平兩成。

一直很支持這類講藝術的書籍,書內的件件都是珍品,且附有詳盡解釋,有些作品就是即使身在現場,也不能仔細看清楚。原因可能是畫作本身太細,而很多美術館都不容許參觀人士太過近距離觀賞,二來也可能因為畫作本身的位置問題,例如有很多畫在天花上的巨型壁畫,即使躺在地上,也未必能看到全圖。雖然這類書,價錢一般不低,但想到願意出版這類書的都是很有心的出版社,又想到複雜的製作過程,和作者背後的多年努力,就很願意掏錢去買。而且這不是暢銷書,真正是賣得一本得一本。

但昨日Google推出的Google Art Project簡直冰封了我支持藝術書的熱誠。Google與17家享負盛名的博物館合作,在網上提供虛擬參觀,而且可以讓網民欣賞1000幅高達70億像素的名畫。詳情請看: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11/02/explore-museums-and-great-works-of-art.html



我馬上去了倫敦的National Gallery看《The Ambassadors》,記得上次在英國看真跡時,有導賞員在講解,她當然解釋得很詳盡,但我就帶著個疑問離開,那就是畫家的簽名。那導賞員說她的兒媳告訴過她,Hans Holbein的簽名位置,但她就是看不到。當時我也是蹲在作品的左下角很久,仍找不到簽名。但昨日終於在Google Art Project中看到了。


這是在National Gallery網站找到的圖,即使我已經在Google Art Project中進行了地毯式搜索,但它仍然不容易被找到,原因是影像太黑,我不得不print screen之後,再在photoshop中以極之不專業的手法將它強行調光再調光再調光,得出以下影像:


我有兩個想法:

(1) 有了Google Art Project之後,便可以省回買書的錢。
(2) 即使有Google Art Project,但有些細節還得要加工才能看得清楚,而我偏偏沒有這個技術。


1.2.11

耳、眼、鼻之鼻

相對於對耳朵和眼睛的恐怖襲擊,我更怕嗅覺被侵襲,因為我自小就有嚴重鼻敏感。

臭味來說不外乎是體味或口氣。先說體味,現在不是流汗的季節,但我不知道天天洗頭對某些人來說是否太高難度。但看見一位同事的頭髮,真的可以用「一餅餅」來容易,我又怎能夠相信他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曾經被好好打理過?

還有外套,上星期警方破了一單非禮案,據說就是因為天氣凍,疑犯每日都穿同一件大褸外出才被認出。雖然香港的冬季很短,但連續一、兩個月都穿同一件外套的話也太過份了吧,而且香港的交通工具又不是清潔到令人放心躺臥的地步,再加上空氣污染,請相信我,洗一洗那件外套,那沖出來的水一定不會是清純明淨的。

至於汗味,要解決就容易得多了,只需花三十元去萬寧、屈臣氏買支止汗劑或香體露就好。都說能夠用錢解決的事就用錢去解決吧。

另一個問題是口氣。怎樣講好呢?一個人有口氣可能是因為他清潔不足,或者有蛀牙、腸胃等問題。但你總不會時不時forward一些保持口氣清新小貼士、測試口氣小方法給他,也不會在聖誕、新年送他牙線或香口膠之類的禮物吧。作為同事,我們做的幾乎就真的只有「忍氣吞聲」。

最後一點,我認為「你d香水太香太濃喇」和「你個口好臭」一樣難以啟齒。隔離team 有位香水小姐,隔離隔離team有位古龍水先生,他們的氣味令到整個area的同事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頭痛。

讀Bio時學過嗅覺會fatigue,但鼻水好難止,有鼻敏感真的很慘!